江疏影:你以為我閃閃發光,其實我膽小如鼠

江疏影:你以為我閃閃發光,其實我膽小如鼠

01
昨天看到這樣一則帖子。

發帖的朋友是一個剛剛進入職場的新人,在公司的迎新晚宴上,他一直找機會,想給公司領導敬酒。

然而直到最後,他也沒有鼓起勇氣。還是領導把杯子端到他的面前,給他敬了一杯酒。

很多人聽到都會覺得好笑,怎麼還有這樣搞笑的菜鳥。但還有一類人,會覺得感同身受,因為他們都有著相同的痛楚——社交恐懼。

網上曾有一個話題,當代社交恐懼的癥狀你中了幾個?

1.討厭在人群中做任何形式的自我介紹

2.手機不離手,別人以為你愛玩手機其實是怕尷尬

3.發簡訊能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打電話

4.害怕聚餐,融入不到一塊,在一旁跟個傻子似的

5.老遠看見認識的人不知打招呼還是繞道走

6.人多下意識自己到一邊假裝很忙的樣子

7.軟體上聊天動若脫兔,生活里講話靜如處子

8.跟別人講話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

9.常年靜音,接電話全靠緣分

不少網友高呼全中。明明就是這熙熙攘攘氛圍中的一員,卻好像變得格格不入。非常擔心自己不合群,心底里卻又害怕變得合群。

社交恐懼,好像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的一種「流行病」。

同事聚餐總是想託辭開溜,買東西全靠網購,吃東西基本外賣,看電影全指望網路更新,恨不得扔垃圾都想讓快遞員順手提下去,生怕下樓的路上遇見熟人看見自己一個人吃外賣。

唯一與外界聯繫的方式便是手機,而且能發語音的絕不打電話,能發文字的絕不語音。有時候收到別人微信了,恨不得想各種借口,故意不回復或者晚回復。

迎面走來一個熟人,要不要打招呼呢?如果打招呼,是說早上好,還是你好呢?

打完招呼下一句要說什麼呢?

萬一我打了招呼人家不理我呢?

萬一人家這個時候並不太想說話呢……

然後,人家已經走過去了。

因為想得太多,所以與人交往很多時候不再純粹。工作壓力、經濟利益或是曾經在感情上受過的創傷,都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複雜。

想得過多,看似謹慎全面,實則是設置了自己與他人之間交往的隔膜。把別人的想法用自己的思路進行了再加工,不僅容易變了味道,更可能與人越來越疏遠。

有的人自尊心很強,怕被別人否定,因此把別人的話往深處理解,常常誤解別人的話,久而久之,人際交往就出了問題。

也有人想跟別人交朋友,但是不敢說話;想跟別人說心事,怕別人煩;想讓別人的目光在我身上多留一些,卻不喜歡別人直直地看著我,像是審視我一樣。

進到一個普通的餐館吃飯,總覺得從進門開始,所有顧客都在用審視的眼光盯著自己,不敢左顧右看;點單的時候也不敢抬頭看,只是快速地選一個差不多的,生怕服務員嫌棄自己游移不定。

可當目光不經意地掠過其他人時,發現人家要麼吃得津津有味,要麼在很投入地交談,而所謂的別人的目光,不過是自己的假想。

社交恐懼只是表象,想得太多才是你縮在殼子里的原罪。

02社交恐懼症的本質,是自我價值感低
社交恐懼症的一個最明顯的現象是明知道對自己並無真正威脅,明知自己的這種恐懼極不合理,但在相同場合下仍反覆出現恐懼情緒和迴避行為,難以自制。

而這種現象的本質就是自卑。

你能想像,一個人因為無法面對別人的目光,而心慌胸悶的孤立無援嗎?

明知道毋須害怕,明知道恐懼來得莫名其妙,但還是沒有辦法管住自己的身體,沒有辦法不緊張、不出虛汗,甚至都沒辦法,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清楚地說出來。

實力與氣質兼具的氧氣女神江疏影,不僅演技一直在線,還曾在脫口秀節目《說出我世界》中獲得演講冠軍。

但其實這樣一個在舞台上閃閃發光、收放自如的女王,心底里是一個非常不自信、有著社交恐懼的姑娘。

她曾在演講時說到,「我很害怕與人交流,而且越感到恐懼,就越沒辦法做好,然後越來越不自信,陷入了一種惡性的循環之中。」

拍戲的時候,燈光老師的一個眼神,執行導演的一句話,都會讓她反覆琢磨,然後懷疑,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;有人說她長胖了,她便節食,用保鮮膜裹緊身體,然後拉著老爸去鍛煉,折騰到最後,聞到肉味就想吐。

社交恐懼,就像是一把無形的鎖鏈,牢牢地困住了那些嘗試著想要掙脫的生命。

03 走出社交恐懼假象,過自由的人生
有意識地糾正自己的心理狀態,主動社交

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,曾談起過他剛剛入學時候經歷。

經歷了三次艱難的高考之後,他終於如願地踏入了北京大學。可當他衣著樸素、擔著行李走進宿舍的時候,卻看見同宿舍的舍友正在安靜地讀書。

他好奇地打聽書的名字,是一本《第三帝國的滅亡》。之後在他多遍閱讀,終於鼓起勇氣與舍友交流的時候,卻得到了一句,我早就忘了。

農村出身的他不會講普通話,而且英語聽力極差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,他一直與這個美好的校園格格不入。偌大的校園,他卻只有一個人。

他沒有任由自己封閉成長,反而在這種孤獨的驅趕下,苦練英語,總是主動與校園裡的外國人打招呼,請人家檢查他的英文單詞。

正是因為他刻意地改變自己,勇敢地邁出了與人交往的第一步,他的英語口語和聽力獲得了非常大的進步,還陰差陽錯地收穫了攜手一生的愛情,更是為他以後的創業之路埋下了伏筆。

再說一個我自己的故事。

我自己就是一個與不熟的人,即使對面看著,也一個字說不出來的那種人。

公司里有個同事和我住在一個小區,她每天開車,我每天走十幾分鐘去公交站等公交。

好幾次她說帶我,我都找借口拒絕了,因為擔心兩個人不太熟,怕同車太尷尬。

直到有一次遇見大雨,當時實在沒辦法,只好硬著頭皮去搭車。

沒想到從那之後,我們兩個人還熟絡了起來,後來乾脆每天都一起上下班,成為了特別好的朋友。

硬著頭皮搭車的時候,雖然我只說了一句話,但是我卻反反覆復地組織語言,還是不知道如何開口。甚至,在她們辦公室的門口,我也徘徊了很久才進去。

可是當我坐到她車上,逐漸和她把交談變得輕鬆起來的時候,我發現,好像真的沒有那麼困難。

有時候,不逼自己一把,總覺得這已經是自己的極限了。嘗試之後,卻發現人生還無限可能。

如果不是那場大雨,我估計自己可能會一直搭公交,當然,更不會因而結交到如此相合的朋友。

故步自封,只會慢慢失掉社交的觸角,失去向外界求援的能力,讓以後的人生難上加難。

在興趣愛好中改變自己的社交狀態

知乎上,有一位網友曾分享過這樣的故事。

小林非常發愁下班後的同事聚會,為了逃開,他辦了一張健身卡,然後每天雷打不動地去打卡鍛煉。

一同上健身課的好幾個人,看到他這樣堅持,主動加起了小林的微信,希望小林每天來的時候可以叫上自己。

小林心裡非常猶豫,但是又不好拒絕,只好先答應。

沒想到,這樣一小伙人竟然一直堅持了下來。

連他自己,本來只是為了逃避聚會的想法,也慢慢地發生了變化,真正地投入到了健身鍛煉中。

後來,小林不僅有了很多一起健身的朋友,還成為了單位里的「四塊腹肌」,同事間的聚會,他再也沒發愁過。

很多時候,我們不是社交恐懼,只是被自己的想法困住。

在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同時,努力改善自己的社交狀態,你會發現,社會交往其實不是一件恐懼的事。

通過良好的時間規劃設置社交目標

首先,不用設置太過遠大的目標,比如成為誰誰一樣的社交名人,可以以一段時間為基準,設立一個個小目標,比如今天一定要和某個許久不聯繫的夥伴發個微信,明天一定要在公司餐廳找個同事一起吃飯聊天。然後通過慢慢地鍛煉,逐步地提高自己的目標設定,突破自我假想設定。

其次,從身邊找到一個擅長社交的榜樣,不斷向他學習,觀察他的為人處世和與人交往的態度和語氣,了解他的社交優勢,找到自己和他之間存在的差距。然後通過不斷地學習,突破已有的社交局限,改變自己的社交狀態。

重新審視自我,找到自己社交恐懼的假想源

不妨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想一想,拋開社交恐懼這頂帽子,坦然地應對所有的社會交際,是不是真的那麼難。

很多時候,我們不是社交恐懼,只是被自己的想法困住。總會先把別人的想法加上「我以為」,其實不過是自己想得太多。

學會直面他人的想法,不要總是在自己的框架中看別人,習慣性的在別人之前人為地設定了各種否定的答案,然後為了下一次的不被拒絕,關上與別人交往的門。

故步自封,只會慢慢失掉社交的觸角,失去向外界求援的能力,讓以後的人生難上加難。

每個人都是社會群體的一部分,沒有人能夠單獨存在。都或多或少的,與這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繫。

社交便是這份聯繫的關鍵的紐帶。也因而社會交往成為每個人必不可少的能力。

只有不斷磨鍊自我,社交能力才能得到提高,社交範圍就越廣泛;越是拒絕,越是不願嘗試,它就會變得越弱,社交範圍也就越窄。

小時候害怕打針,所以學校組織打疫苗的時候,我總是哇哇大哭,試圖躲過去,但是當針真的扎到胳膊上的時候,卻發現,好像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疼。

人生也是一樣。

一路上,我們總會遇見很多像小時候害怕打的針一樣,心裡害怕著、踟躇著,便會不自覺地放大它的情緒,從而讓內心的不安加劇。

不要總是想得太多,而做的太少。

你要相信,你是值得被愛的,更要懂得愛自己。